常州列举网 > 商务服务 > 其他商务服务 > “网生代”电影,产业新变革
常州
[切换城市]

“网生代”电影,产业新变革

更新时间:2014-11-10 09:36:49 浏览次数:188次
区域: 常州 > 武进
2014,中国电影诞生109周年。纵观这百余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史,没有那一年像2014年这样急速发展又风云变幻的。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影视产业,更让中国影视产业变得极具戏剧性的。
上世纪90年代,殿堂级电影艺术家、理论家戈达尔在其《电影史》中明确的提出:电影创作了20世纪,以及它全部的恐惧。套用此句式:互联网创作了21世纪,以及它全部的恐惧。互联网对传统电影的冲击与影响,会愈演愈烈。

我试着从互联网对传统电影的影响入手,谈谈“网生代”电影引发的产业新变革,并求教与各位。

“网生代”电影对产业变革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:

一, 对电影内容的变革:虚拟与现实的杂糅,成为电影内容的主流。

近四十年的中国内陆社会与世界多数国家一样,经历了由劳动社会、文化社会向着互联网社会迈进的时代大潮中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文化的思潮,而它必然作用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中,电影更是如此。

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经过了十年浩劫、上山下乡的第五代导演们,无论是陈凯歌的《黄土地》、《孩子王》还是张艺谋的《红高粱》、《活着》都充斥着浓烈的劳动社会元素:寻根和乡土;他们热衷在个体/他与土地的关系,在民俗符码中构建出带有批判传承式的文化启蒙,可以说第五代是“寻根/乡土文学”的一代。九十年代末,经历了境外流行文化(包含:电影、摇滚、雅痞生活方式)的第六代们纷纷交出了各自的时代答卷:路学长导演的《长大成人》、管虎导演的《头发乱了》、张扬导演的《昨天》、贾樟柯导演的《小武》等作品的主角也从劳动社会的“他”转换为生活体验和文化社会的“我”。这个“我”多半是边缘人——生活在东、西方文化对撞中,生活在体制(正当职业)与体制外的夹缝中,他们的迷惘、不安的文化性,几乎都集中在个体的文化选择和哲学出路上。第六代早期的作品群其旨趣大多指向:西方的作者电影史。第六代是“东西文化对撞和启蒙”的一代。

本世纪初陆川的《寻枪》、宁浩《疯狂的石头》的热映热议,学界、业界约定俗成的将他们成为“新生代”。在我看来,“新生代”导演基本可以称为“录像带”的一代。他们的共性是在“文化消费”的大潮中,深受海量的不同风格、类型外国电影的影响,专心走上了一条对欧美电影自觉模仿之路。《寻枪》借鉴了黑泽明的《野良犬》,《疯狂的石头》借鉴了盖里奇的《两杆大烟枪》,并在市场上获得了不俗的成绩。这一批导演作品水平参差不齐,像杨树鹏导演的《我的唐朝兄弟》则是对黑泽明的《七武士》一次拙劣的模仿,其结果必然口碑、票房双差。其中风格为突出有国际影响力的,是乌尔善编/导的《刀见笑》,影片受到录像带、电视等媒介产品的影响就更为明显,杂糅了武侠经典、MV、儿童简笔画、资料汇编性记录片、法制类电视栏目等元素,我认为它是中国邪典电影的开山之作。之后,乌尔善坚定不移的走向了大制作、大明星、大投资的“奇观电影”创作队伍中。

2006年夏,我曾在电影《疯狂的石头》上映后,提出一个假说:宁浩之后再无代分。(这里的代,是指约定俗成的将中国电影、导演分为:代、二代、三代、四代、五代、六代)近十年过去了,影坛也谓新人辈出,但始终没能出现“第七代”一说;这与中国内陆近十年文化启蒙式社会解体,文化消费盛行有直接的关系。一部分研究者、媒体人愿意把陆川、宁浩等称为“新生代”。

我认为:以大众文化趣味为创作导向,以激进文化消费主义为创作模式,以模仿境外类型电影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为主要策略,基本构成了“新生代”的整体风貌。

时间走到了21世纪,全球信息化、数字化,使得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在多元化、碎片化的现实社会中,要经常面对个体与社会之间复杂的问题,如家庭、工作、性别、阶层等等。个体被社会赋予了更多个“身份”而“身份”与“身份”之间的冲突也日渐激化和复杂。同时,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、互联网时候,还要面对另外一个社会,就是互联网世界,面临的诸多在“虚拟世界”的问题,不比现实社会要少。

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、物质世界与情感世界,所有两者之间则是靠消费主义广告、电影、MV、电子游戏进行填充。人类的生活方式、文化娱乐活动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新的变革。中国内陆当属世界互联网大潮下发展快的国家,特别是在虚拟社交、电子游戏、网络小说、叙事类试听产品等领域。2008年以来,内陆互联网视频产业发展迅速,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,模糊了土地、东西方文化、地缘习俗、阶级等的差异,趋向更加平等的交流,从而构成了互联网社会独特的生态。“互动”则是互联网社会重要的关键,“互动”更是“网生代”电影鲜明的特点之一。

以今夏《老男孩之猛龙过江》、《小时代3》和《后会无期》三部热映的“网生代”电影,工地围挡http://www.slwe***/来分析既有相同的规律又各持特点。

1,肖央编/导的《老男孩之猛龙过江》是杂糅了后台歌舞片与黑帮喜剧两大电影类型,电影化程度较高。它与肖央编/导,筷子兄弟之前主演的:《男艺妓回忆录》、《老男孩》《父亲》上、下,《赢家》等四部短片构成的一个作品群。

这四部短片、一部长片的作品群,充满了“互联网”元素,显著的特征就是“文化消费前提下的互动”。

作品间有着上下文、补充、穿插、拼贴、并置等的“互动”关系;人物及人物关系间有着较为明确的戏剧性联系甚至是一致性的“互动”关系;作品的主题间也有着一致、自反、补充、并置等的“互动”关系;演员与角色间也有着鲜明的一致、自反、镜像、反串、戏仿等的“互动”关系,作者间的互动,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,作品与作品间的互动。为我们提供了超越传统电影更多的寻找、组合、阐释的机会与乐趣。这种互动与并置,在过往的中国电影甚至外国电影中也是不多见的。

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广告导演专业的肖央,在影片中对港片、黑帮喜剧、后台歌舞片等传统电影类型的运用手段与“互联网”元素结合,有力的证明了“学院派”在“网生代”电影中独特的审美趣味。如此“学院派”还应该有,韩可一编/导的《飞行日志》,篇幅所限,暂不多论。

2,郭敬明编/导的《小时代3》其剧本脱胎于郭敬明的同名畅销小说;其电影创作及营销是《小时代》系列电影中的一部分。三部《小时代》作品群,同属于都市偶像电影。从电影而言,各方面比较陈套传统,但把它放在“互联网”语境下,就不难发现,它是一系列“网生代”元素组合而成。众所周知,郭敬明的创作之路与众多网络写手一样,经历了 网络书写博得点击率和忠实读者,随后被出版商发掘,出版实体图书。如此往复,他便从一位普通的网络写手,成长为明星作家。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他本人,都是“网络影响”转换成“商业价值”的典型案例。《小时代》同名电影,则是他继续扩大将小说、个人品牌对网友/粉丝的影响力,利用电影等多渠道转化成盈利点的延伸。
常州其他商务服务相关信息
16小时前
11月21日
11月21日
11月20日
11月19日
11月19日
11月18日
11月18日
注册时间:2014年04月26日
UID:125703
---------- 认证信息 ----------

查看用户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