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列举网 > 教育培训 > 中小学辅导班 > 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培养初探
常州
[切换城市]

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培养初探

更新时间:2019-06-23 11:49:54 浏览次数:62次
区域: 常州 > 金坛
类别:小学辅导班
地址:金坛区华苑一村1-2号 华润苏果北门马路对面 名思教育
一、合理优化教材,激发学习热情
英国数学家罗素说:“教育应该培养追求真理的愿望,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讲授,多从事于讨论,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,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使学生感到一些兴趣。”“认识千米”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,有生活中的经验,但具体感知1千米的长度是一个难点。教师借助卫星定 位搜索地图,引导学生从学校门口出发,沿着学校路口向南走,感受100米,200米……900米,1000米,此时电脑显示米到千米的单位交换(地图上直接生成),使学生直观看到1000米转换成1千米的过程。
接着教师请学生到讲台前,伸开大约长1米的双臂,再请一个学生上来并排站,使学生看到大约2米。引导学生想象,如果10个小朋友这样站成一排,大约长10米。那么多少个这样的小朋友从校门口向南站成一排,能排千米?在学校头脑中形成1千米长度的直观概念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,从校门口向其他方向走,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?后,再通过小朋友1步大约长50厘米,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?小朋友1分钟走40米,走多少分钟大约是1千米?这些问题,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各自的想法,加深了对1千米的认识。
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重组,学生能够联系实际,更充分地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,在头脑中建立更为深刻的1千米的表象,学习热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。
二、经历探究过程,培养学习兴趣
在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中,斯费德提出了两个比喻的概念:获得的比喻和参与的比喻,她认为:把知识视为一件货品,一件可发展或建构的物体,终将知识变成学习者私人财产时,显然是用获得的比喻。而参与的比喻则避免将知识当作一个实体,并用“知”来代替“知识”,用“行”来代替“拥有知识”,认为参与小组活动比拥有知识更为重要,成为实践社群的成员取代了学习一个科目。知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,它当然有获得的成分,同时它又在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中体现出来,当然离不开参与性的学习活动。
例如,教学四年级“用字母表示数”,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相差数量关系,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,组织了探究的学习活动:
(1)出示懒羊羊和美羊羊在做摆圆片的情境图。懒羊羊摆10个圆片,美羊羊比懒羊羊多摆3个,怎样表示出美羊羊摆的圆片数?(10+3)
(2)继续出示美羊羊又摆2个,现在美羊羊比懒羊羊多摆几个?怎样表示?(10+5)
(3)动画出示,美羊羊比懒羊羊多摆若干块(看不清有多少),怎样表示美羊羊摆的圆片个数?引出可以用字母x表示多的个数,用10+x表示美羊羊摆的个数。
学生通过从已知的个数过渡到未知个数的过程,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,并且由已知数的数量关系自主迁移类推,体会含未知数的数量关系,在积极参与中快乐地获得知识,学习兴趣得到激发。
三、改善学习方式,形成良好习惯
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。认真听讲、独立思考、反思质疑等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。在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或者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,应有意识地改善学习方式,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。
教学“分数的大小比较”一课,教师首先呈现两个分数3/5和4/9,让学生试着去比较大小。学生容易想到的方法是:画图、化成小数、通分成同分母分数等方法来比较。在此基础上,教师提问:根据刚才的方法,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?鼓励学散思维。有的学生提出:既然可以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,也可以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来比较大小;3/5中分子3超过了5的一半,而4/9中分子4不足9的一半,所以不必画图,可以判断大小……教师没有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直接告知学生,而是鼓励他们已有的经验,特别是在已有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,探索出新的方法。在这样的过程中,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,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,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。
一、联系生活实际,体验数学价值
在数学教学中,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容易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。例如,教学三年级下册“三位数除以一位数”,教材例题的情境是:600只鸡平均放在3层笼子里,每层放多少只?这一情境中,学生对600中6个一百的计数单位并无鲜明的印象。于是,我将教学情境可以改成,过年时奶奶把600元压岁钱平均分给3个孙子,每个人可得多少元?
学生根据生活经验,很容易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,即把6个一百平均分成3份,每份就是2个一百,也就是200。所以,联系生活中的情景有时更便于学生的生活经验,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原理。在这一过程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。
五、创造成功机会,鼓励个性发展
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。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,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得到大程度的发展。而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,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,树立自信心,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。
教学“认识垂直”,教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,引导学生观察、体会垂直的含义。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说出身边互相垂直的例子,加深对垂直的认知。在此基础上,教师提出:你能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自己创造互相垂直的情形吗?学生想出了用纸折、用方格纸画、用量角器画、用三角尺画等不同的方法。之后比较,虽然所用的材料不一样,但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?再次体会垂直的本质内涵。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,个性化的思维也得到了鼓励。
常州中小学辅导班相关信息
注册时间:2019年04月27日
UID:594200
---------- 认证信息 ----------
手机已认证
查看用户主页